关于科技创新,习近平提出这些意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党建网微平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合近年来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一起学习。
01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
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的讲话
02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03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战略工程,不断提高我军建设科技含量。
——2020年7月30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04
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020年6月2日,习近平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
05
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转变政府职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06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国际科技合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7月28日,习近平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致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