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亮乡村未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观察

2023-05-26 来源:农民日报

初夏的午后,头顶的烈日有些晃眼,远处的麦浪中,可见星星点点的红色时隐时现。这里是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白寨乡的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田间,2名身穿红色制服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正在田间躬身察看小麦生长情况。

 

“还有20多天就麦收了,现在天天下地,放弃防晒了,已经黑了好几个度。”学生们打趣着告诉记者,“来地里不光是监测数据、做研究,其实也是‘蹲点’,万一村民种地的时候遇到啥问题,我们现场就直接能帮上忙。”

 

14年前,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从这里出发,中国农业大学先后在曲周县建立了10个科技小院,每个科技小院驻扎着3到5名研究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从北京校园到冀南平原,红色星火接续传递。为将科技小院党员教育与实践锻炼相融合,探索校外研究生党员管理模式,10余年间,曲周科技小院不断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实践模式,无数师生党员在田野间躬身钻研,将党组织建到农业科学服务生产实践的最前沿,在一座座科技小院间,点亮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种。

 

党员带头,小院里播撒科技火种

 

5月14日,记者走进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只见一丛丛白色的大滨菊正在盛放,路边停靠着几辆三轮车,上面贴着“科技服务到地头”的红底黄字标识牌。院子中央,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学家、农业生态学家辛德惠的铜像在繁花之间庄严矗立。

 

“曲周精神就像是个接力棒,从推动改土治碱的石元春、辛德惠院士那里开始,在一代代农大人手上往下传。”铜像前,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党支部书记张宏彦感慨地说道。

 

张宏彦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10余个年头。2009年,他与中国农业大学教师李晓林、王冲和研究生曹国鑫、雷友来到曲周县白寨村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进行农技推广。

 

张宏彦回忆,第一批来白寨科技小院的5名老师、学生中,有4名党员。一年里有280多天,他们都与农民一起度过。白天,老师和学生们下地,晚上就在村里给农民们开展培训。在白寨科技小院,张宏彦和同事们探索了“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四零”培训模式,利用农闲时间面对面给农民进行培训。

 

如今,一场场培训仍在小院里开展,只是更换了主讲人。

 

“开春之后葡萄要复剪,需要注意这几点,大家看一下PPT上的内容……”4月中旬,前衙科技小院研究生党员贺晨为村里的葡萄种植户做了一场管理技术培训。“从最开始培训不敢直视农民,到现在培训的时候已经可以和大家互动交流,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贺晨告诉记者。

 

如今,曲周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党员们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十个一”模式,即一名研究生党员住一个科技小院、办一所农民田间学校、培养一批科技农民、研究一项技术、建立一个示范方案、发展一个农业产业、推动一村经济发展、辐射影响一个乡镇、完成一篇论文、组织好一系列活动。

 

“我来到小院已经四个月了,现在科技小院的门天天敞开着,农民有技术问题就进来问,在老师的帮带下,慢慢就和村里的人熟起来了。”王庄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党员张哲告诉记者。

 

如今,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党员接续通过党支部引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小院里的“一抹红”成为“一片红”。自2009年曲周科技小院研究生党支部成立以来,每年9月,新驻村到科技小院工作的研究生党员都会在校院两级党委指导下,通过民主选举组建党支部委员会,开展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思想教育等活动。“虽然科技小院党支部离学校远,所处环境不同,但党建标准要与校内支部一致,不能因为距离远而打折扣。”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相关负责人说,“要引导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在基层实践中,将理论学习、科研实践和服务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搭建实践课堂,凝聚育人合力,才能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小院党员的带头作用。”

 

支部引领,集智聚力为农服务

 

“龙书记来了,等会儿再写!”5月16日上午8时许,前衙科技小院里,小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桂花忙着招呼小院内的其他学生,与村党支部书记龙书云一起商量留学生住宿的事。

 

前衙村有1700多名村民,是个有着几十年葡萄种植历史的特色村。2017年前后,龙书云听说科技小院能给村民带来种植技术,便主动到曲周实验站邀请师生到村里开设科技小院。“当时村里人种葡萄,只顾产量不顾质量,好多葡萄都烂在地里了。”龙书云回忆,“当时我拎上两袋葡萄去了实验站,想争取让农大给咱们村也建个小院。”

 

2017年,前衙科技小院如愿落地。近年来,前衙村党支部与实验站党支部、科技小院研究生党支部多次开展党建联建共建,共谋产业和科技发展路径。如今,通过校村支部共建等农技推广形式,村里的葡萄种植模式有了改观,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也开始尝试通过更换葡萄品种增加种植效益。

 

前不久,在曲周实验站党支部和前衙村党支部的共建活动上,前衙村“两委”参观了实验站果园和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将实验站所有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污水能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我们觉得前衙村也可以试试,目前还在和村‘两委’讨论沟通。”曲周实验站党支部的几名教师告诉记者。

 

近年来,曲周科技小院依托曲周实验站党支部、曲周科技小院研究生党支部探索校地共建,在党建引领下打造助农服务、引才聚智路径,与王庄村、前衙村、白寨村等周边各个村开展共建合作活动,让党组织走进农业科学服务生产实践的前沿。

 

除了定期与各村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外,科技小院的师生党员还会利用每年的冬闲时间举办农民培训,把农技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

 

今年2月,科技小院的师生在党员带领下组成“惠民实践团”,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二十大精神村村讲,绿色技术进万家”行动,为各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当地种植技术知识要点。

 

在白寨科技小院墙边,记者看到了两块展板,上面详细记录着小麦、玉米种植的技术要点。“当时我们拿着展板到村里讲解玉米种植技术,村民们说的方言我听不懂,问的内容我也好多不会,都要靠老师帮忙。”白寨科技小院的学生吴玉淼告诉记者,“一场场培训走下来,有一天就像‘开窍’了一样,能听懂村民们说的话了,大家问的问题,也能在脑子里搜到答案了。”如今,在党支部引领下,一场场技术培训、一次次支部共建让科技小院的师生走进田间地头,激活党建引领科技服务引擎。2019年,科技小院研究生党支部入选首批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名单。

 

群策群力,创新高校基层党建

 

“欢迎大家收看‘小崔说麦’。最近有农户问,现在麦蒿能打吗,我询问老师之后,给大家的建议是……”在王庄科技小院的微信公众号里,研究生党员崔明堂还能翻到去年自己录制的“小崔说麦”系列科普视频。

 

2022年,曲周县政府启动“科技壮苗”专项行动,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指导小麦生产经营主体、示范户和种粮大户及时做好小麦田间管理。

 

如何在党建引领下,结合当地的“科技壮苗”行动进行创新?曲周科技小院结合自身在农业方面的优势,由研究生党员组成百日攻坚小分队,驻扎曲周农业生产一线,随时掌握苗情动态,现场为农民讲解农业技术。

 

“党员小分队活动一开始都是要到地里去,后来为了配合疫情防控,我们就想了新办法,搞起了线上直播。”张宏彦告诉记者。从2022年4月起,科技小院的教师、研究生党员开始在线上举办“百日攻坚促高产”直播大讲堂。崔明堂是直播间里出现次数最多的学生之一,“我们有很多和村民联络用的微信群,每回直播开始前,我们就去群里‘喊人’。当时第一场直播就有200多人看,还是觉得挺欣慰。”崔明堂回忆道。

 

直播培训持续一段时间后,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直播时间固定在晚上八点到九点,很多村民反映家里有事就会错过直播培训。为此,科技小院的师生党员们一起讨论后,决定再次创新党员培训形式,录制“田间管理微课堂”短视频,在各个科技小院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还为每个系列短视频起了一个个有趣的名字——比如王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党员崔明堂的“小崔说麦”、吴依曼的“曼话玉米”……

 

短视频镜头前,学生党员们身穿科技小院红色制服,用亲切通俗的语言为村民讲解农技知识。“组建党员小分队,让大家进直播间、录制短视频,是我们近年来最见成效、富有特色的党建实践之一。我们也在思考能不能把这种线上线下同步的党员培训模式保留下来,给农民送知识、送服务。”张宏彦说。

 

太阳即将落山,习习凉风吹动着麦浪,田间仍然可见科技小院师生们的身影。村民们看到身着红色制服的师生,有的停下来询问小麦种植难题,有的则把自家种的新鲜蒜苗、大葱送到学生们手里。“总书记回信之后,我们觉得特别振奋,学习了其中的重要指示之后,下一步要尽快付诸行动。”张宏彦告诉记者,“下一步,在基层党建方面,我们希望能把实验站党支部和科技小院党支部整合起来,让小院的党员们凝聚起来,带动全体师生为乡村送来更多实惠的服务,把老一辈的曲周精神传下去,在这片土地上‘种’出更多科技成果来。”(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