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上的“黑科技”
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冬奥会上,一项项科技应用助冰雪健儿创造佳绩、让亿万观众感受“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冰雪盛会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科技冬奥”的魅力。
“冰上鲨鱼皮”助力冰雪健儿
降低风阻是对短道速滑比赛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本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中,每一位中国队员都穿着被业内誉为“冰上鲨鱼皮”的短道速滑服。这套由安踏研制的比赛服采用了四大减阻科技:先进的空气湍流控制减阻和边界滑移减阻技术,还在服装表面使用异形结构,将流过身体的空气迅速导流。此外,再加上多次风洞测试,极大提升了比赛服的降阻性能。数据显示,比赛服相比普通滑冰服,减阻力可以提升5%至10%。
针对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运动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团队开展攻关,借鉴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路线优化算法,建立数字运动员模型,找到了冰雪运动的最佳滑行路线、最佳滑行姿势和最优体能分配方案,为运动员精雕技术动作提供精准服务。同时通过对冰面质量持续监测和评估的技术研究,自主研发了“三头六臂”式冰温测量系统,24小时不间断从温度、厚度、硬度、摩擦系数等方面给冰面“体检”,确保每次比赛时冰面状态保持一致。
8K让冬奥会更好看
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在各项比赛的赛事转播中,8K、人工智能等数字与仿真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冬奥会观赛新体验。8K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分辨率,清晰度是4K的4倍、1080p的16倍,是未来显示技术的主流方向。为使无法现场观赛的民众获得“沉浸式”观赛体验,北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城市化8K立体播放体系,在全市各区及150多个社区布设了20块显示大屏、200余台8K电视机。在冬奥期间,北京播出200小时以上画面更清晰、色彩更靓丽的8K节目,让观众在领略科技硬实力的同时,与冬奥赛场“更接近”。
北京冬奥会被认为是百年奥运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云上奥运”。据悉,北京冬奥核心信息系统实现了100%上云,奥运最核心的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都迁移至阿里云上。奥运史上首次由云计算替代传统机房,承载奥运的组织和运营。相比于过去通过卫星信号的转播,云上转播具有低延时、高带宽、高弹性等一系列优点,既能更好地应对开幕式、热门赛事等流量高峰期,也更适合4K/8K超高清内容的转播。
云转播技术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传输这一项,也深度重构了“采编发”业务流程。通过云上转播及编辑的系统,各国的记者和视频编辑团队可以直接在线剪辑,实现想要的视频内容,这大大突破了在赛事现场制作的限制,一些媒体甚至不需要来到奥运现场,就可以完成制播任务。
氢能点亮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也是奥运历史上第一个100%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绿色冬奥”的理念有机融入竞技赛场、能源供给、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在全球环保和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中国向世界呈现的低碳技术可谓史无前例。
北京冬奥会手持式火炬“飞扬”,首次采用了氢气作为燃料,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与此同时,氢燃料的特性也保证了火炬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并可抗风10级,即使在时速100公里的大风中也可以稳定燃烧。
冬奥会期间,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大赛区,81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主运力开展运营服务。这些氢能源汽车采用整车综合热管理技术,高效利用燃料电池的余热为车厢供暖,达到了节能效果,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只排放水,被称为“终极环保车”。